介绍: 1. 个人简历 1969年11月21日出生,北京人 1988年-1992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张羽主持照片1992年-1997年,中央电视台国际部《正大综艺》编导:《环球》编导,主持人 1997年-2000年9月,评论部《新闻调查》主持人,记者 2000年9月至今,《东方时空》主持人 2010年4月起至今,《24小时》主持人 2.主持的节目 主持的固定节目:东方时空、焦点访谈、24小时 直播类节目:聚焦两会、迎战暴风雪、抗震救灾、一起看奥运、神七问天、中国信心、2008情感词典、2009新闻过大年的除夕夜节目段以及年初四至年初七的新春看四方 主持或参与的其他节目:新闻1+1、新闻会客厅、决策者说等 录制节目(16张) 爱好:看电影、看书、打牌、打保龄 喜欢张宇的《用心良苦》 3. 从业经历 来到《新闻调查》的第三年,正赶上《东方时空》改版,急需一批优秀的主持人,张羽毅然选择了新的事业目标。张羽坦承,从《新闻调查》走进《东方时空》基于三点考虑。其一,我在《新闻调查》的前两年,工作特别勤奋。但人是逃避不了惰性的,这点对年轻的我来说,实在是太可怕了。其二,《东方时空》是个变革性的栏目,它更贴近新闻,更贴近时效,这更符合我的兴趣爱好。其三,作为主持人,我一点儿也不回避,《新闻调查》是一周一次的节目,而且我们有四个人出镜,平均每月我才出现一次。跟我现在每个月也要出现在镜头前半个月相比,肯定是后者出镜率更高了。|在声名远播的《东方时空》做总主持人,张羽感到了前所 张羽[央视主持人]未有的巨大压力。“以我的年龄和资历真的不够。好在中国电视是个年轻的行业,这才给了我们这批年轻的主持人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 “当一个人寻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时,你喜爱它的程度越来越大,就会把谋生的比例压得越小。从此我认定了新闻将是我一生要从事的事业,而《新闻调查》就是我的一种生命积累。”“干了3年的《新闻调查》,我的人生态度不一样了,看问题的角度、对事物的把握,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待人处世深沉了好多,这点对一个记者至关重要。”“一个好的主持人永远是伴随着一个好的栏目或是跟随一种变革而诞生的。没有好的栏目,没有诞生的空间,就不可能有一个好主持人的出现。这就是我为什么说主持人跳出来说话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永远是要用节目‘说话’的人。”“像白岩松们能出口成章、言之有物,是我所羡慕的。我还需要深厚的积累。” 张羽认为,之所以选择当一名新闻记者,就是当一个新闻事件突发的时候,自己可以作为传递者把现场的消息传递给观众。你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我是一个挺粗糙的人。小时候的确很顽皮,从小学到中学都是老师眼中的淘气学生。以此看来,不必管孩子太严,将来他也不会变成坏人。至于一生难忘的事情,现在总结还为时过早。 4.荣誉成就 《新闻调查》栏目是张羽从事新闻记者职业的第一站。去《新闻调查》谈的时候,张羽主动提出要去当助理编导。张羽想从头做起,逐渐熟悉电视新闻的“全方位”。“因为《新闻调查》的记者本身也是主持人,在整个节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张羽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但那时《新闻调查》刚成立不久正缺记者,领导告诉他:“你就先试着做记者吧。”这令张羽十分感动。刚进《新闻调查》时,张羽觉得自己很聪明,悟性也高,以为做新闻记者不会是很困难的。但真正介入后才发现:《新闻调查》不愧为央视的王牌栏目,它实在是太厚重了。尽管进入《新闻调查》使张羽的姿态放得很低,但其心态还是如履薄冰,非常谨慎也非常用功,按张羽的话说“完全是一种前途未卜的感觉”。张羽做的前几期节目算是个摸索的过程,也比较顺利,再继续下去的时候,就是一个高速度的业务增长点了。张羽欣慰地感受到了“入门”的快乐,但再后来就进入到一种相对平静的状态了。“我想,所有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我甚至怀疑自己还能不能继续往前走。这种怀疑现在我也有,而且挺严重的。”1998年,张羽做了大量的反腐败题材的节目,采访了各种各样的罪犯。其中那期《陕西省民政厅集体贪污案》的节目令人尤为震惊。开始一切还算顺利,但当张羽在监狱采访那位原厅长时遇到了麻烦,那人既不回答张羽的提问,也不理睬他,在一边嘿嘿地笑,一副轻蔑的嘴脸。“电视是需要沟通的,这是电视的基本功能。回来后我很头疼,一劲儿检讨自己,可能有些地方我没有做好做到。这对我是一个反思,我对自己的提问状态和现场采访状态提出了怀疑。”好在节目播出后,收到了较好的反响。“那次是我做《新闻调查》以来最大的转变,可以说是让我走向一名合格记者的重大转变。”在《新闻调查》工作的3年中,张羽做了大约40期节目。除了个别的节目一期只需几天,绝大多数的节目都需要一个月左右。